抗震实验室成立于1977年,是海岸和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分实验室,也是辽宁省工程防灾减灾重点实验室,现有土木工程和水利工程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研究所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入选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4人,五年来主持国家重大项目13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973计划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以及数十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水环境教研室自2000年4月成立以来,在流域水资源管理与水生态修复、雨洪资源利用等研究方向上,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仪器专项项目、面上项目、青年基金项目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 “973”,“863”项目;以及企事业单位委托等几十项科研项目。通过这些项目的研究,建立了特色鲜明水资源水环境交叉领域的研究体系,并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
水电与水信息研究所一直致力于大规模水电系统优化调度建模、电网节能发电调度、电网安全稳定、新能源大规模接入、电力市场等问题研究和工程项目开发,近十多年完成相关项目40余项,研发的系统已经应用于三个区域电网、四个省级电网和多个特大流域,涉及水电总装机规模超过了1亿kW,占全国已投产水电总装机容量三分之一还多。
水利电力研究所依托国家重点学科水利工程及水利水电工程,自1978年始招硕士生,1988年始招博士生和博士后。目前,具有教授2人,副教授1人,博士讲师3人,工程师1人,在水电机组动力学、厂房振动、水电站与核电站建筑物结构分析、地下结构、水电工程项目管理和混凝土温控等方面在国内具有一定的优势和知名度,承担了三峡、溪洛渡、白鹤滩、拉西瓦、小湾、李家峡、刘家峡等数十项大型水电站和岭澳、红沿河、台山等核电站方面的科研工作,部分成果编入教材或专著如《水电站建筑物》、《水电站建筑物结构分析》、《地下结构力学》、《水电站机组及厂房振动的研究与治理》、《水电站厂房和机组耦合动力学理论及其应用》、《水力机械》、《水工建筑物抗震计算基础》。
水力学研究所积极开展水利枢纽工程的泄洪消能、流激振动、空化空蚀、河道整治以及大型防洪和引水调水工程安全的模型试验研究;自主开发Hydroinfo软件系统包括一维二维三维水动力模型、泥沙输运模型以及渗流模型,物模和数模研究成果已应用于七十余个水利工程。
水工研究所主要项目为高坝静动力数值分析、工程结构物健康诊断与安全监测系统、水工水力学模型试验等。近年来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等纵向课题9项,企业委托课题20余项。
海洋工程研究所于2011年开始招生,2012年评为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重点支持专业,以海洋空间资源开发技术为特色专业方向,该专业包括海面空间资源和海底空间资源,其开发利用比港口工程建设复杂得多,其规划、设计需要与城市规划、海洋地质、海洋环境、地理信息系统、海洋管理等学科交叉与融合。
为适应国家战略性产业发展需求、培养出能够掌握海洋资源开发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在海洋、交通、水利、土木、能源、城建等部门从事勘测、规划、设计、施工、生产、管理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港口与近海工程研究所集港口规划、港口物流、港口工程设计、近海工程结构设计等研究方向为一体,先后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纵向课题,同时为辽宁省交通厅、河北省交通厅、大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大连市港口与口岸局、交通部规划研究院、中交水运规划设计院、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等相关部门提供相关技术咨询。
工程图学研究所成立于2009年9月,隶属于建设工程学部水利工程学院,承担学部所有专业本科生的《画法几何及工程制图》技术基础课的教学工作,以及《阴影透视》、《计算机图形学》等其它图学类课程的教学。工程图学研究所的老师长期致力于工程图学的教学研究及改革,使得《画法几何及工程制图》保持“学校一类课”、“国家精品课”等称号;工程图学研究所目前有两位教师,其中教授2人,辽宁省教学名师1人;多年来共出版教材14部,培养博士研究生4人,硕士研究生49人,指导本科生创新实验57人,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21人,发表科研及教学论文110余篇。除了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之外,工程图学研究所在科学研究方面也有所建树,在水资源和水环境研究领域承担了研究任务并做出了成绩。
水资源与防洪研究所一直致力于水资源配置与调控、防洪减灾、水文循环机理、汛限水位动态控制、工程可变模糊集等课题的研究,近十多年完成相关项目10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类15项,国家科技项目6项。相关研究成果应用于松花江、辽河等大型流域,指导丹江口、大伙房、碧流河等20余座大型水库调度运行,建立了北京、天津、大连等重要城市供水、排水系统,为南水北调中线和东线等重大工程提供技术支撑。